您好,欢迎访问南京江南文化教育学校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学习中心
南京江南文化教育学校-[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预测模拟试题及答案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预测模拟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特点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A.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D.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可知论观点

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 )

A.世界的本原问题

B.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6.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其实质是(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

A.批判的、革命的

B.运动的、发展的

C.时间的、客观的

D.科学的、真理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机械力学、地质学

B.生物学和有机化学

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理论物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

9.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0.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物质性

B.它的运动性

C.它的存在性

D.它的多样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

A.不存在静止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就是物质

D.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的属性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

A.它的具体性

B.客观性

C.客观实在性

D.变化、运动性

14.时间、空间是指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有没有统一性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C.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

16.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的纯粹的抽象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这一说法是(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是( )

A.联系和发展原理

B.世界统一与物质原理

C.世界统一与存在原理

D.世界统一与精神原理

20.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主观的

1. B 2. D 3. A 4. D 5. C 6. B 7. A 8. C 9. D 10. B 11. A 12.B 13.C 14.A 15.B 16.C 17.B 18.A 19.B 20.C

2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 
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

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

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的

22.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 )

A.区别性

B.整体性

C.合理性

D.联系性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变化的科学

B.事物矛盾的科学

C.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D.否定之否定的科学

2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 )

A.因果的必然性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与变化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2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与不变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观点的对立

26.我国现代化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D.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27.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特殊性

 

2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快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

29.发展的本质是( )

A.事物质的变化

B.一切变化的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由肯定到否定

30.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对抗与非对抗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关系

3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局部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事物的只要矛盾未变化,次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根据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发生了根本变化

32.系统科学产生的意义在于它( )

A.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B.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C.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D.高于唯物辩证法

3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形式

C.方向和道路

D.波浪式前进运动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35.可能性是指( )

A.头脑中的构造物

B.已经存在着的事物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失去必然性的东西

21. A 22.B 23.C 24.B 25.D 26.C 27.D 28.C 29.C 30.D 31. C 32.C 33.B 34.D 35.C

36.内容与形式存在矛盾的根据是( ) 
A.内容总是落后与形式的变化

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与形式

D.形式活跃易变,内容相对稳定

3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A.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知识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3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有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39.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决定客体原则

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原则

40.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客观实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4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管和客观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2.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 )

A.可知论

B.唯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客观对象

B.认识的主体

C.认识的客体

D.社会实践

44.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D.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4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是否被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46.真理一元论认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真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

4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8.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 真理和谬论不断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论相互补充的过程

C. 真理和谬论相互转化的过程

D.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4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

B.实践检验必须有逻辑证明来补充

C.社会实践总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人,不同阶级有不同实践

50.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6. B 37. A 38. D 39. C 40. C 41. B 42. B 43. D 44. B 45. C 46. B 47. A 48. D 49. C 50. D

5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52.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53.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 )

A.杰出人物

B.人性

C.人类之爱

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5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D.产品的质量

55.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所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56.社会存在是指( )

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生产关系方面的总和

D.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总和

57.国家的本质是( )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者

B.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C.国家领土完整的保护者

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58.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 )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C.私有制和公有制

D.资本家所有制和农民所有制

5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

A.教化功能

B.信息功能

C.促进社会发展功能

D.强制功能

6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与自然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热与自然之间,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原本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因素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关系

6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看它是( )

A. 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 社会话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6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6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唯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6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 占统治地位的各社会关系的总和

66.上层建筑有两大部分组成,它们是( )

A.政治制度的法律制度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67.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取得劳动产品的多寡不同

68阶级斗争根源与不同阶级( )

A.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在思想观念上的根本对立

C.在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地位

69.认为群众创造历史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观点是( )

A.天命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70.社会进步是指( )

A.社会政治的发展

B.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

D.社会的全面发展

51. A 52. B 53. D 54. A 55. C 56. B 57. D 58. C 59. D 60. D 61. A 62. B 63. A 64. D 65. C 66. D 67. B 68. C 69. D 70. D

 

上一条: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
下一条: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答案